十年守護 北疆生態明珠更璀璨——汗馬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生態保護成效顯著
——以“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、完整性”為目標,實行“局—站—點”三級管理體系,按照“分區負責、責任到人”的原則,累計完成巡護里程1.2萬公里。
——森林覆蓋率從88.4%顯著提升至94.8%,濕地面積擴大12.6%,生態系統的原真性與完整性得到有效維護。
——野生動物種類和種群數量穩步增長,多年未見的狼、馬鹿、野豬等物種重新出現在汗馬保護區,駝鹿種群從168只增至285只。

汗馬保護區位于大興安嶺山脈的西坡北部,宛如一顆生態明珠,鑲嵌在泛北極圈、泰加林帶的南緣。2015年,汗馬保護區及其毗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指定為“汗馬世界生物圈保護區”。十年間,汗馬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持續提升,區域生態安全和環境質量顯著增強,為周邊社會、經濟和民眾福祉提供了堅實支撐。
汗馬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總面積達148948公頃,氣候寒冷干燥,干雷暴活動頻繁,地形復雜,可燃物難以分解且大量堆積,每年6、7月雷擊火頻發,是國家Ⅰ級重點火險區,防火壓力大。汗馬保護區根據實際,逐步構建了“預防—撲救—保障”三大森林防火體系。在預防層面,布設了雷電監測臺網、遠紅外自動火情監測儀、無人機巡護系統,并建立了遠程視頻監控系統,確保火情第一時間被發現、被預警;在撲救層面,在防火戒嚴管制期常駐森林消防100人、專業撲火隊100人、半專業撲火隊16人,確保一旦出現火情,能夠快速集結、高效處置;在保障層面,累計投資2068萬元新建3座標準化防火營房,配備了包括野外運兵車、裝甲車在內的全套撲火裝備。十年來,汗馬保護區未發生一起人為森林火災,這套立體化、智能化的防火體系經受住了考驗。

集眾智以共管,合眾力以共建。汗馬保護區有效構建社區共管共建體系,與金河、阿龍山、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、森林公安局等20余家單位簽訂《共管共建協議書》,明確各方在資源保護、森林防火、科研監測、科普宣教、生態旅游等方面的職責與合作機制,形成“信息共享、責任共擔、行動協同”的保護格局。
此外,汗馬保護區設立了臨時管護員、科普講解員等37個公益崗位,直接吸納根河市、金河鎮及鄂溫克民族鄉的社區居民就業,社區居民收入穩步增長。定期開展巡護技能、自然教育講解等培訓,提升社區居民的就業能力,真正實現了“保護生態得收益、參與保護促增收”的良性循環。

汗馬保護區是鄂溫克族敖魯古雅使鹿部落的故土,為保護其獨特的使鹿文化傳承,與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人民政府簽署《資源共管協議書》,構建“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”雙促機制。通過一次性引進30頭優質馴鹿,聘請東北林業大學動物學專家,與鄂溫克群眾共同開展馴鹿飼養管理技術研究,總結形成《馴鹿標準化飼養規程》,有效降低了飼養風險。截至2024年,鄂溫克族群眾飼養的馴鹿總數已從800頭增至1373頭,種群規模實現質的飛躍。

同時,汗馬保護區引導鄂溫克族群眾依托馴鹿資源開發特色產業,培育出馴鹿角工藝品、馴鹿文化紀念品等特色產品,并通過生態旅游渠道實現銷售。聘請鄂溫克族群眾作為輔助人員,參與森林防火、野生動物調查等工作,既充實了保護力量,又為鄂溫克族群眾增加了穩定收入,實現了生態保護、文化傳承與社區增收的有機統一。

作為中國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,汗馬保護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的深刻內涵,正以其更加完整、穩定的生態系統,為全球生物圈保護區提供示范。



